潛在課程理論與實務分享2這是宜慧老師舉的例子師生互動的例子 (一)《師友》登過一篇文章,文章的大意是這樣的;有一個小女孩,他喜歡畫畫,作點小玩意兒,並且常得到父母親的鼓勵。後來小女生入學讀一年級了,上美勞課的時候,老師發了一張圖畫紙。小女生拿到紙以後,立刻就畫起來了,老師很快的阻止她說:「等到老師教妳畫什麼,妳再畫……。」要做勞作時也一樣,小女生迫不及待的就動手了,老師又上前阻止說:「妳又不聽話了,等老師教妳了,妳再動手,會做得更好喔……。」那麼幾次以後,小女生聽話了,「一個口令一個動作」,老師教她才做,老師指示什麼,她才做什麼。過了一個學期以後,小女孩因為搬家而轉到新學校。新學校的老花店師很尊重小朋友的創造力,當把圖畫紙發給小朋友以後,全班同學都高興的畫起來了,唯有那小女生沒動筆,老師覺得很奇怪,就問她:「妳為什麼不畫呢?」小女生回答說:「老師,妳沒說要畫什麼,我不敢畫。」上勞作課時也一樣,大家都興高采烈的在動手做了,只有小女生呆呆地坐在椅子上,老師去問她,她回答說;「老師,你還沒教我做呀……。」第一位老師非常負責盡職,一再地教導小朋友,怎麼做,怎麼畫。第二位老師非常重視小朋友的藝術創作,重視小朋友的創造能力。小女孩在第一個學校,遇到那麼盡責的老師,叫他好多畫畫的技巧,也許小女生全都忘光了,但是他沒有忘掉「等待、被動、消極」的人格特質。第一位老師如果知道小女孩學到關鍵字「不該學的」,一定會很傷心。這就是師生互動當中,學到負面情意的影響。 (二)現在我們談談比馬龍效應(Pygmalion effect)。這個研究是美國的兩位心理學家Rosenthal和Jacobson在1968年所作的實驗。他們在小學的中年級,做些智力測驗,等測驗完以後,交給 任課 老師約五分之一的名單,並且告訴老師說:「這幾位學生的資質特別傑出。」老師接過名單以後,看看名單中所列的名字。因為老師也是新接這一班,對學生原有的程度也不知道。經過一學期以後,這幾位名單上有名的學生脫穎而出,比其他同學表現優異。這時候,這兩位心理學家才說:我給你的名單是隨意的,不是真正依據測驗成績的。沒想到這幾位學生真的脫穎而出,為什麼?這兩位心理網站優化學家觀察到,自從這幾位學生的名單列在資質優異的行列以後,老師在教學時的態度,有幾項重要的轉變。舉例來說吧!老師經常走到這幾位學生座位旁,拍拍他們的肩,摸摸他們的頭;老師對這幾位學生講話和藹可親、面帶微笑;上課中,老師常用關愛的眼神看這些學生;學生答對老師的問題時,就增強鼓勵,答錯時,也不時地提供答案的線索,增加學生答對的機會;給這些學生的作業份量較重,要求也特別高。諸如此類的,在老師的殷切期望、高度的關懷和嚴格的要求之下,學生全力以赴,深怕老師失望,因而得到好的成績。


.msgcontent .wsharing ul li { text-indent: 0; }



分享

Facebook
Plurk
YAHOO!
商務中心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qq66qqbpc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